4
跨境电商人才困境的根本原因
人才是跨境电商的较大瓶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新生事物都将经历这个过程(如2005年国内电商的兴起也经历了同样的困境),而了解困境背后的原因,有利于企业认清所处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具体来说,造成当下跨境电商人才困境的根本原因具有以下几点。
1 人才供给的速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海关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总额达到1.12万亿元,同比增长40.1%;2021年**季度延续了良好态势,跨境电商出口达到2808亿元,同比增长69.3%。据商务部统计,当下个体商户和中小企业每年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新加入的经营主体中占比**过了90%[5]。随着跨境电商企业的不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2014年起,以阿里巴巴“百城千校”计划和321电商学院为代表,我国与跨境电商相关的培训机构数量快速增加,但其培养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全国跨境电商企业的需求。
近些年跨境电商行业呈快速增长趋势,由于需求不断扩大,目前跨境电商相关人才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据央视财经报道,某跨境电商学院数量2021年是2020年同期的两倍以上,该学院相关负责人谈到,“2021年的3、4月,亚马逊平台上每日新增店铺数量大约有三四千家,计划进入跨境电商行业人员相当多”。
2 现有人才素质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跨境电商专业理论体系缺失,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通常,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迟于企业实践需求,专业的设置也迟于企业的实践。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学历为导向,往往按照教育界的评价体系开展,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与产业的发展严重脱节。跨境电商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规模、模式都在剧烈变化,在基础知识之上,对人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这就导致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适应跨境电商企业的需求。
跨境电商目前的需求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人才来说很难一步适应。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是跨境电子商务所涉及的两个领域,相关人才不仅需要了解国际贸易,还需要对电子商务有着直接的感受及认知,这意味着企业将国际贸易人才(特别是60后、70后员工)随随便便调配至跨境电商部门是没有效果的[6-7]。
同时,学校比较重视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而企业更需要实践应用,因此大学培养专业性人才的规划和课程设置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
3 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技能培养不匹配
大学设置的外语、电子商务以及国际贸易等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相互联系,也比较单一,没有办法满足跨境电子商务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于是出现了人才的紧缺,实质是人才的结构性问题。首先,由于缺乏相应的外贸“实战”经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其次,外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电子商务的技能和知识上也无法适应对外贸易企业的需求。
4 实践教学环节与跨境电商的实际业务不衔接
目前,大学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一般有专业实习和实验教学。专业实习实际是课堂理论知识的拓展,但因为一般高校不具备这种实践教学的基地,导致学生的实践内容常常受到限制,最后可能只有让学生自主选择实习,选择的实习单位又大部分不会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因此造成学生的专业实习具有很大随意性,偏离了实际工作岗位的标准;实验教学一般借助一些教学软件来提升学生的操作技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