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物流管理系统严重滞后
在实践当中,很多物流企业在管理工作当中往往更加注重货物运输模块及仓储模块的管理,对后台物流系统的管理却不够重视,使得物流管理平台中的物流信息建立、流通信息更新、系统优化升级、运行成本控制等工作得不到有效的监管,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物流管理整体水平,同时,还容易造成平台物流问题的产生。
管理人员能力有限
物流管理工作是一项针对性较强的工作,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经济贸易、物流管理知识以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然而,在物流企业的管理工作当中,大多数管理人员往往都普遍存在着实际操作水平低下的问题。一方面,物流企业没有对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工作培训,使得很多不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无法快速融入岗位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的考核制度未能规范落实,部分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创新策略
(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物流基础建设是物流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现如今,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物流企业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快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够确保在市场当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大,因此,物流企业要不断改进投资、方式,加强对外资及民资的引入,优化企业建设成本结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在项目建设的过程当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尽量选择投资较低且率相对较高的高性价比项目进行投资。
(二)创新物流管理技术
物流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制度的创新及技术的创新,创新物流管理技术是提高企业物流管理质量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国家**要充分的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及支持,积极推进新制度和新技术的执行,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完善物流管理制度。另一方面,物流企业也要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及资金投入,提高对信息化管理技术的重视及应用,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全面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效率及管理质量。
(三)强化物流运行系统管理
物流系统管理是物流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确保物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对促进物流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物流系统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创新物流管理体系,树立全局观的管理理念,将不同区域、部门及市场等要素紧密联合起来,**物流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一体性,为不同区域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其次,创新信息技术管理模式,确保物流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提高信息更新效率,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减少物流问题的产生。
(四)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物流企业在创新管理当中,要提高对管理人才的培养重视,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引进高素质人才,并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岗前培训,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定期对管理人员实施培训及绩效考核,更新管理人员的知识,提高管理人员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必须加快物流管理改革创新,完善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管理技术的运用模式,增强物流系统运行功能,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及服务质量,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
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网络化的具体实施策略
1.以企业实际需求为主提升信息化需求如上文所述,物流企业信息化需求主要分为基础信息化、流程信息化、供应管理信息化三个层级。这三个层级之间具有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个层级往往是建立后一个层级的基础,因此物流企业的信息网络化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结合当前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以基础信息化为主要需求,小部分以流程信息化为需求、个别以供应商管理信息化为需求的发展现状,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物流企业应明确企业发展规划,深入思考企业发展的真实情况,从自身真实需求出发,不断探寻切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准确信息化需求,利用信息技术高效、快速、实时的特点,推进物流管理信息网络化的升级与转型[9]。
2.降低中小型物流企业网络化发展成本针对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不确定、网络化难以实现等问题,国家相关管理机构可以采用**投资的形式研发一些使用成本低甚至免费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在不增加经济成本的情况下为中小型物流企业提供化服务。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有效推动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化发展进程,又能够统一行业电子单证的标准,促进我国物流行业标准化发展,提升物流行业集约化发展水平[10]。
3.切实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切实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能够对物流行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互,全面提升物流行业的整体性优势,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网络化发展。运用何种技术或标准以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信息整合与交互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核心问题,其具体涵盖了物流软件与交易软件、运输保管合同与买卖合同、决策系统对接等系统集成问题。现阶段常见的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方式有有两种:一种是以**为投资主体的建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建设的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具有服务对象多元化、跨行业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公益型、综合性以及社会性。另一种是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建设方式,这种建设方式主要应用于某一行业领域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工作,具有业务范围、服务对象比较单一的特点[11]。
4.紧跟时代步伐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想要有效推进物流管理信息网络化发展,物流企业必须紧跟时展脚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例如,通过引进GPS/GIS、EDI、EOS、RFID以及条码等技术和AGV、自动化分拣与传输以及集装箱自动装卸等设备,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提升物流管理效率,更好地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和货物动态跟踪功能。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技术和设施、物流信息化管理标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事物处理系统、ERP系统以及电商系统等相应的技术支持体系,确保在不同模式下完成物流资源需求的预测,制定系统的资源计划[12]。
5.制定人才培养政策提升人才储备复合型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是促进物流管理信息网络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物流企业应将人才培养与储备作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重点工作内容,注重从业人员物流知识、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论、经济学等领域知识的培训工作,同时,为从业人员建立良好的培训和实践环境,引导员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及创新能力。**相关部门应积极拓宽物流从业人员的培养和教育渠道,引导行业协会、企业、高等院校构建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复合型物流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水平[13]。
6.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物流行业服务标准为了确保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的顺利发展,国家应结合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制定完善的物流行业服务标准,从而加强管理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部门之间的各类信息数据交换过程的标准化约束,更好地维护异构系统间的交流,确保不同格式数据和不**业之间的信息分享与交换,从而打破“条块分割”的限制,突破物流管理信息网络化发展瓶颈,切实实现物流信息的无障碍传输与交换[14]。
综上所述,物流管理信息网络化具有物流信息来源广、不受地域限制、时效性强、度高的特点,且具有交易系统、管理控制、决策分析、计划制定四个功能层级,在互联网技术高度融合、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物联网与物流相结合、企业互联网发展意识增强的发展环境下,仍存在物流企业信息化需求低、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不足、信息技术及设备落后、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缺少统一的服务标准等问题,这就需要物流企业及通过提升信息化需求、降低中小型物流企业网络化发展成本、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制定人才培养政策提升人才储备、完善我国的物流行业服务标准等手段进行针对性优化,从而全面实现物流管理信息网络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