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应用型转型发展路径
1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丰富教学形式
通过项目引导型、任务驱动型等方式,建立起“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引导学习的课堂授课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比如,综合运用微课小视频、图片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将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运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方法,将企业物流管理实践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在课堂中渗透物流管理的实际问题;将相关企业的物流管理实践项目、物流技能大赛赛题等以创新型大赛的形式来组织学生分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以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
2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活化教学内容
不少高校的物流管理仍存在以教材内容确定教学大纲的现象,这种传统的做法不再适应物流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建议按照“有用、可用、管用”的原则,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更新教材中的陈旧内容;提倡教师将新现实案例、科研成果、行业发展动态等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编写课程讲义和校本教材;鼓励校企深度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邀请企业参与编写或授课。
3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性考核
绝大部分物流课程的考核均以期末试卷考核为主,期末试卷卷面分数占终成绩的60%~70%,平时成绩的考核仅占30%~40%。期末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物流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主观应用题所占比例较少,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还会助长学生“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的不良学风蔓延,因此必须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考核,逐步建立以应用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在过程考核中,将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调研报告、课程论文、情景模拟、软件操作实践、课后作业等纳入考核环节,从不同的侧面全面反映出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理论掌握情况和实践应用能力[5],考核结果也可以用来检验教学方法是否切实有效,进而为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可靠的支持。
4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开展*的实践教学改革和探索[6]。完善实践基地的各项管理机制,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适当增加综合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加强实践课程的考核评估工作;开设开放、创新型实验项目(诸如:物流实训、智慧供应链实训、物流沙盘实训等),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开设基于流程、岗位的软件操作实训项目,让学生掌握仓储、配送、国际物流、供应链、集装箱堆场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利用物流系统,导入企业的真实数据或案例,使学生通过可视化三维动画仿真技术来建模,实现物流网络的优化设计;借助学校社团和现有的实验室条件,校企联合开展物流竞赛大赛。
收件人原因
(1)不愿意交税:货物需要交税,税金太高或税金已**出货物本身的价值,收件人不愿意支付高额的税金,不去交税清关,货物就这样存放在海关处,等到清关期限到了之后,被海关或者退回。
(2)收件人没有有关文件的,如收件人没有进口,收件人不能提供所需的清关文件,造成货物清关延误的。
(3)买家:国外对于有些买家,为了一个免费得到提高货物,故意不清关,不支付业务税金,就这样让货物贸易一直放着,然后与卖家就税金管理问题进行周旋。或者不签收货物,因为他们深知货
物退回运费非常需要昂贵,发件人都是企业不愿意退回,收件人告知发件人将货物退回,从而有理由说出要免费资源得到实现货物的要求。或者使用一次买多个不同产品,选择小包系列的物流公司运
输,我们都知道,小包运输慢,物流发展信息技术更新慢甚至无信息,买家即使收到了我国货物,也可以及时告知发件人自己工作没有收到货,要求。
其他原因
(1)环境:比如中国海关罢工、港口企业工人罢工、机场工人罢工、物流管理人员罢工;或者一个自然生态灾害、战乱的发生。
(2)政策:一些国家通关速度相对较慢,通关效率缓慢,通关手续繁琐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