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主要研究进展
(一)跨境电商主要研究内容
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转型升级。有部分学者做了以跨境电商促进传统外贸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如蔡丽娟(2016)认为跨境电商有望推动我国外贸高质高速的增长,传统外贸企业可以顺应移动互联网态势转型升级,实现产品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跨境电商促进传统外贸升级的路径,如赵明亮和臧旭恒(2018)基于**价值链理论发现,处于价值链底端的企业可以借助跨境电商渠道扩大产品销量,有效化解产能过剩问题,进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学术界正持续不断地探索跨境电商助推传统贸易转型升级的机理及路径,传统贸易可借助跨境电商先进的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实现弯道**车。
跨境电商推动“”倡议落地生根。 “”倡议背景下,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可以借助跨境电商平台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匹配需求和供给,创造更多的利润。从定性分析上来看,朱妮娜和吴莉(2015)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倡议实施地区的跨境电商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刘小军和张滨(2016)指出“”沿线国家
和地区团结协作谋发展能促进“”沿线国家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进而促进“”倡议的实施。定量分析角度来看,韦斐琼(2017)通过实分析指出“”倡议必将推动我国跨境电商的长远发展;罗娜和罗乐娟(2018)则指出“”倡议背景下外贸企业的发展重点在于调整企业结构以适应消费者需求。
跨境电商布局生态圈建设。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不多,多数文献借助电子商务理论来构建平台系统。例如,张薇(2016)基于平台战略的视角,构建了由核心层、支撑层和技术服务层构成的跨境电商生态圈结构。跨
境电商生态圈是跨境电商发展成熟阶段的产物,然而现阶段成熟的生态圈系统并未形成,因此这部分的文献主要围绕生态圈的初步建设进行研讨。
跨境电商与**价值链重构。从**价值链理论视角出发对跨境电商问题展开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并不多。总体来看,一是eWTP 和**价值链重构的协同路径研究。赵明亮和臧旭恒(2018)基于相关案例,探讨了eWTP 下国际贸易新动能塑造与**价值链重构的协同推进路径。二是把跨境电商和跨境物流的协同发展问题置于**价值链框架下展开研究。张夏恒(2018)借鉴**价值链与供应链协同理论思想,从战略、职能与业务三个层面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二者协同发展、实现**结合的措施与建议。
(二)跨境物流体系
1.物流模式创新。关于海外仓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海外仓建设的意义、可行性及路径。张晓燕(2017)认为海外仓模式能缩短配送时间,提高配送效率,同时批量运输货物,降低了物流成本;从产业集群的角度,鲁旭(2018)认为设立海外仓可以促进跨境电商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而产生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产品品牌效应,推动跨境电商生态圈的形成。部分学者认为公共海外仓模式相比海外仓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减少建仓成本。李肖钢和王琦峰(2018)从产业链理论和并联耦合共生理论出发,设计出并联耦合共生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共生机制。关
从销售渠道的贸易中介出发,建立了相关模型探讨贸易中介和生产能力对企业选择销售渠道的影响。绩效考评上,马述忠等(2018)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上市跨境电商企业进行了绩效考评研究。
(三)跨境电商支撑体系
跨境支付研究。现阶段跨境支付的研究主要围绕支付安全性、支付工具选择、币种转换开展研究。崔彩周(2017)认为第三方支付存在环节多且有资金沉淀和平台存在技术漏洞等问题,认为应该完善支付监管立法,建立分类监管和动态监管体系。从跨境电商与支付的协同角度来看,张夏恒(2017)研究发现,由于地理因素、技术等原因,世界上不同地区的跨境支付工具各异,因此建议电商企业应该和主流的跨境达成合作,方便消费者和商家搭配使用多种跨境支付工具,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度。
政策效应及监管研究。学者们围绕当前跨境电商监管领域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若干指导性的措施建议。冯然(2015)较早关注到这一问题,指出需要借鉴英美等国较为成熟的经验完善我国海关监管体制等政策建议。杨春梅和胡丽明(2017)在研究中指出我国现阶段需要完善电商监管、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监管能力等。张昊(2018)分析了国内外税收制度的现状和政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国内跨境电商政策的目标协同机制。李向阳(2017)则从税率水平和税负总成本的视角定量分析了跨境电商“4.8新政”和“进境物品税率新政”的政策效应。杨云鹏等(2018)建立了跨境电商贸易微分方程模型,着重探讨跨境电商新政及法规对跨境电商贸易的作用和影响。此外,有学者对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技术也给予了关注,尝试探讨这一新兴技术在解决跨境电商的
信用问题以及质量监管问题上的应用。如李海波(2018)认为技术有助于建立跨境货物仓储和运输全程监控系统、等实物价值平台和商品溯源电子标签。而王**等(2018)对李海波的观点做进一步的补充,认为技术可以解决跨境电商中的质量及监管等问题。也有少部分的学者从跨境零售电商行业本身特点提出相应的监管意见,如来有为和石光(2018)分析现阶段跨境零售电商的发展和监管现状,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马述忠等(2018)基于AEO 制度,提出的跨境零售电商经营者(ACEO) 动态认证体系。
评述与展望
简要评价。跨境物流的研究文献数量居首。学者们针对跨境电商的研究涵盖范围较广,其中发表文献较多的有跨境物流、跨境电商企业经营与管理、跨境支付与监管等主题,其中跨境物流是关注的焦点,研究多从降低成本、物流模式创新、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协同与融合等方面开展。定量方法的说服力有待提高。对于跨境电商企业层面的研究,部分学者主要是设计调查问卷或研读企业财务报表等信息来构建指标体系,再逐步分析其权重,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匹配与倍差法等。
由于调查问卷的主观性,收集的数据不太具有代表性,故其说服力有待提升。此外,**价值链理论也被应用于跨境电商研究领域,结合跨境电商连接指数,学者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和行业,进行贸易增加值分解。然而,由于WIOD的数据只更新到2014年,实证分析的结果并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缺少从企业微观层面的研究。已有的文献多数是基于宏观层面的视角,部分文章也结合某些具体国家政策展开研究。如某些关于“”与跨境电商发展主题的文献,其研究重心都是从宏观层面上看发展跨境电商对推动“”倡议实施的现实意义,较少文献从微观的企业视角对企业间跨国合作等开展研究。因此,可以更多关注微观层面上 “”沿线国家跨境电商企业的运营合作现状,找到影响不同国家间企业运营与合作的种种因素。跨境电商支撑体系的研究基础较薄弱。跨境支付和跨境监管构成了跨境电商支撑体系,前者的研究主要围绕跨境交易时体系面临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措施,而监管研究侧重于评估一系列跨境电商政策的效应,研究基础较薄弱。
研究展望。深入微观层面研究。可以从微观层面开展研究,对不同的跨境电商企业类型、所在地、企业所有制等进行分类,寻找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跨境电商促进传统外贸转型升级中,对该影响路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各个指标的影响权重。在生态圈建设研究上,可以结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国际贸易,能够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交易的效率,这种营销模式较大的促进了我国贸易的增长,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是有关跨境电子商务论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