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我国遭遇美国对华发起包括光伏产品在内的多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此外,还有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均发起了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本文通过分析贸易摩擦与外贸发展方式的相互关系,指出我国应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
1 我国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1.1外部原因
国际贸易摩擦实际上是国家、民族利益冲突和碰撞的一种形式。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处于制造业恢复的阶段,国内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相关产业相互竞争,美国对华的贸易保护措施越来越多。部分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与我国的贸易结构趋同,缺乏互补性,也以各种理由设置贸易壁垒对我国实行限制。
1.2内部原因
中国出口商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较少,价格仍是竞争的主要手段。中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有95%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我国出口商品易遭受进口国的贸易壁垒特别是技术性壁垒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品又多与就业机会相关,世界范围内失业率上升,进一步加剧了贸易摩擦。
我国贸易出口仍主要集中在亚洲、欧盟和北美地区,其中对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大致占据出口总额50%以上。区域结构不平衡、集中性导致进口国的警惕,增大了出口的不确定性。
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依赖于资源和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国际环境和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新的贸易摩擦焦点。
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不平衡发展、外贸依存度偏高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也是构成我国贸易摩擦频发的内因。
2 外贸发展方式与贸易摩擦的相互影响和矛盾
2.1 外贸发展方式与贸易摩擦的相互影响
我国出口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过度依靠价格,出口秩序混乱,产品国际竞争力较低,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对象。
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强调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避免简单的价格竞争,可以缓解和贸易摩擦。
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碳关税、汇率改革等多种手段向我国施加压力,发展中国家也以公众利益的名义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这种形势短期不会改变,有利于促进我国我国外贸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2 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与贸易摩擦的矛盾
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较大加之外贸依存度偏高,调整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大。
稳定外需对于增加就业、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短期内要做到依靠开拓新兴市场来抵补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带来的进口需求缺口困难很大。
贸易摩擦已经从纺织、轻工等低附加值产业向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蔓延。除了传统的贸易救济以及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碳关税等手段外,一些非传统的变相的贸易保护政策也越来越多的被发达国家采用。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从表面上看是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实际上都包含鼓励出口,对国内企业补贴的政策。这些变相的贸易保护措施会对贸易伙伴产生实质性的不利影响。
3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缓解贸易摩擦的思路
3.1 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外贸政策体系
**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与贸易摩擦相关的产业损害预警和应对机制;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工作。
行业协会应加大出口产品和市场的调查,帮助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分工协作活动,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增强对外竞争实力。
3.2 培育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品牌
鼓励企业引进技术,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扶持政策,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国际技术在国内企业的扩散外溢。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积极培育自主品牌。
3.3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质量
树立以质而非以量取胜的外贸发展战略,从价格为中心的竞争转变为质量为中心的竞争,转变目前以数量型增长为基础的低质低价的出口竞争方式。
加快资金密集型机电和产业的发展,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的出口比重。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改善企业的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局面。抑制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鼓励低碳产业的出口,降低出口的碳密度。
3.4 转变市场开拓方式,贸易与投资并重
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逐步减少对欧、美、日等少数市场的依赖程度,改善贸易条件,深度开发新兴市场。引导企业到国外去投资建厂,贸易与投资并重,增强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渗透力。
发展边境贸易、转口贸易、离岸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推进贸易便利化措施。
4 结论
贸易摩擦体现了传统外贸发展方式深层次矛盾。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从规摸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是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化解贸易摩擦的有效途径。